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王中林:协同创新照亮鄂尔多斯转型之路

6月24日,第十九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现场人潮涌动。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、被誉为“能源界诺奖”-埃尼奖、全球能源奖获得主,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驻…

6月24日,第十九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现场人潮涌动。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、被誉为“能源界诺奖”-埃尼奖、全球能源奖获得主,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驻足华为矿鸿展台时,一组微能源传感器引起了他的注意。“这些设备若采用分布式供电,将彻底改变矿山监测模式。”博览会现场,王中林为这座能源之城勾勒出一幅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发展图景。

王中林院士

能源协同:构建多元互补新生态

面对煤炭价格波动与转型压力,王中林提出“双轨并行”战略:“煤炭支撑着全国64%的电力,如同高铁网络承担主干运输;而分布式能源则是毛细血管,让能量就地循环。”

他特别强调观念变革的重要性——在内蒙古广袤土地上,风能、光能无需强求并网,就地驱动矿山传感器、照明系统同样创造价值。煤博会现场的实践印证着他的理论:国家能源集团展出的离网光伏充电站,正为矿区巡逻车提供清洁动力;中煤集团的智能灌溉系统,依靠微型风机实现自供电运行。

“当德国采埃孚公司展示矿用机械无线供电方案时,我看到了全球能源创新的共同方向。”王中林指着国际展区说道。

智能赋能:科技点燃产业新引擎

谈及鄂尔多斯产业升级,王中林将目光投向展馆顶部的光伏矩阵。“每度绿电都应催生智慧火花。”他描绘出三重转型路径:在地下千米矿井,智能传感网络构成矿山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预警地质风险;在调度中心,人工智能优化开采方案,将能耗降低三成;在作业现场,矿工通过远程操控平台告别危险岗位。

这些构想正加速落地——陕西圣科公司展出的5G矿用巡检机器人,搭载着院士团队研发的摩擦纳米发电机,靠设备振动就能自产电能;华为展台的300余个AI算法,让井下设备学会“自主思考”。

王中林轻触演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:“当科技密度超越资源依赖,能源重镇就拥有了新质生产力。”

融合之道:高原盛会的全球抱负

谈及连续举办十九届的煤博会价值,王中林回忆起“鄂尔多斯之问”论坛场景:“武强院士剖析能源结构时,企业家们疾笔记录;别朝红校长分享产教融合经验时,科研人员频频颔首——这就是思想碰撞的化学反应。”在他看来,这场盛会正架起三座金桥:学术与产业的鹊桥,让纳米发电技术从实验室走进采煤工作面;技术与场景的虹桥,使AI大模型在矿山找到用武之地;本土与国际的丝路,吸引着德美日等国企业带来最新解决方案。

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十届盛会,王中林送上三重期许:“愿技术交易额突破百亿,让创新兑现真金白银;愿‘矿鸿+AI’方案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倡议西行,输出中国智慧;更愿鄂尔多斯成为分布式能源示范城,让每座矿山都闪耀科技之光。”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0731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